
《二十四节气歌》幼儿园PPT课件
31页









文档价格
¥18.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十 四 节 气
Because there is a dream, so brave to start, Choose the departure, they only trials and
立春
立春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 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 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 生长。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风和日暖, 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 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
雨水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 开始,雨量渐增。雨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 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 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 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 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惊蛰的意思是天气 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 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 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 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 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 明显的增加。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 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 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春分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 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 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 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 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 春季开始。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 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 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 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 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 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使用平均时间法 划分节气,采用立杆测影(土圭)测定黄河流域日影最长 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起点,每个节 气时间15天;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 定,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太阳黄经达 15°时,为清明交节点。
谷雨
谷雨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 节气。上古时代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辰位为谷雨;现行的 “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顾名思义 也就是播谷降雨的意思。在谷雨时节雨水会增多,大大有 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 豆”。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此时 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二 十 四 节 气
Because there is a dream, so brave to start, Choose the departure, they only trials and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 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 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太 阳黄经为45°,维为立夏。万物至 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从此进入 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 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 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 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太阳 黄经为60°。“小满”节气,天气渐渐由暖变热, 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江河满” 的说法。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 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 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 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
芒种
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谐音“忙种”,芒种 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到来 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气候特点:节雨量充 沛,气温显著升高。农事:作物栽培。芒种后,我国华南 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芒 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 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 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也叫“霉雨”。
夏至
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 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 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 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 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夏 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夏至是 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 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 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 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小暑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小暑,是 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暑, 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此时, 已是初伏前后。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大暑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 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 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在我国很多地区,经 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大暑期间为 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的时期。这个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 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 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二 十 四 节 气
Because there is a dream, so brave to start, Choose the departure, they only trials and
立秋
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 135°。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 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 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 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 索成熟。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 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俗言中的“春暖、夏热、秋凉、冬 冷”只是对季节气候(气温)特点 的概括,并不代表进入“立秋”气 温立马就变凉。所谓“热在三伏”, 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 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处暑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的意 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 尾声。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 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会感到闷热,天气由炎热向 闷热转变。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 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9月之间,每年秋 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 不等。
白露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白露是一 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古人以 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 秋露。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 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白露 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 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白露过后,天高云淡、 气爽风凉。
秋分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 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 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 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 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南半球相反。秋分时节,我国大部 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寒露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寒露是一个 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 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 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古人将寒 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 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 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
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霜降是秋季的 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 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 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 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 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时节,万物毕 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二 十 四 节 气
Because there is a dream, so brave to start, Choose the departure, they only trials and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2-12-20 2页

2022-12-19 2页

2022-09-14 34页

2022-12-24 2页

2022-09-08 22页

2022-12-18 4页

2022-12-12 1页

2022-12-12 2页

2022-12-12 2页

2022-12-06 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