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懒人文库! [免费注册] | [登录] QQ登录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

64页
  • 卖家[上传人]:UncleFrank
  • 文档编号:1887
  • 上传时间:2025-04-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04 MB
  •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1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2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3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4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5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6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7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8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9 腰骶经筋解剖ppt课件10
    还有 5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文档价格

    ¥18.00

    VIP

    免费下载

    了解会员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联系我们
    •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突症的现代研究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椎间盘: 纤维环 髓核 关节突关节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部经筋诊疗 三柱学说 ( Mcfee 1983、Denis 1984)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 的前2/3(1/2)。 中柱—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 (1/2),后纵韧带。 后柱—椎弓及其连接(关节突关 节、黄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 韧带和棘上韧带。)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当前人们把间盘的退变分为三个时期: 功能失调期(dysfunction)、 失稳定期 (instability)、 重新稳定期(stability)。 此三个时期是连续的,不同节段的退变可不相同。 一个节段可为功能失调期,而相邻节段已进入重新稳定期。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部经筋诊疗 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 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 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 结构性稳定器—椎体、关节面的形状与大小 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 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 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三亚系模型 腰部经筋诊疗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 亚系模型”: 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 神经控制亚系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被动亚系 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中位区域(Neutral Zone)是指在此脊柱活动范围内, 脊柱节段活动的内部阻力较小,属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一部分,此 时总内应力(活动阻力)保持最小值状态。 张力性区域(El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 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 部阻力。在NZ区间,被动亚系不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此刻的脊柱 稳定性取决于局部肌肉(local muscle)活动的维系;在EZ区间, 被动亚系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 10:45 经筋理论 主动亚系 临床疼痛 腰部经筋诊疗   主动亚系由肌肉和肌腱组成,它们与神经控制亚系协 同活动,共同维系脊柱在中位区间的稳定性。   采用去除肌肉的实验证明,缺乏相应的肌肉的支持, 腰椎可以在极其轻度的负载之下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目前研究认为,腹肌是躯干前屈和旋转的运动肌。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部经筋诊疗 神经控制亚系 神经控制亚系指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系统,它可 以接受来自脊柱稳定性有关肌肉的信息,然后控 制主动亚系的有关肌肉活动,维持脊柱的稳定。 神经控制亚系主要接受来自主动亚系和被动亚 系的反馈信息,判断用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异 性需要,然后启动相关肌肉的活动,实现稳定性 控制的作用。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研究发现,神经控制亚系功能障碍是其他脊柱结构损害 的危险因子。 此外,一次损伤后神经控制功能没能得到彻底康复也可 以使得再次损伤的危险性提高。研究发现,神经控制亚系 能够预测即将发生的肢体运动,然后启动相关肌肉活动来 保持肌肉稳定性,如在上肢运动发生之前多裂肌和腹横肌 活动先行启动。而慢性腰痛患者这些肌肉的启动时间相对 较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控制功能障碍。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与受压神经根的对应关系 Places of the Injured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herniated disc L3 L4 L5 S1 L3-4 1(12.5) 7(87.5)     Total 8 L4-5   6( 2.9) 177(85.9) 23(11.2) 206   L5-S1   18(10.2) 158(89.8) 176 宋滇文(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贾连顺(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十二经筋与腰部经筋解剖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膝部经筋总纲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部经筋总纲 足太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   足阳明经筋     足三阴经筋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点线规律   从生理上概括出参与同项 运动的肌肉组分布规律;在病 理发展过程中,又是病痛传变 的潜在扩延线,这一临床现象 基本符合《灵枢十二经筋》的 描述。这种规律性总结,可以 称作点线规律。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线面规律 人的主动运动,不仅是主动肌 及其相应力线上肌肉组参与, 而且有固定、协同肌参与协助 。协同肌损伤的痛点就分布于 主动肌力线的两旁。将这些病 痛点与主动肌力线上痛点相连 ,则往往形成一个“面”,这 又可称作线面规律。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面体规律 除主动肌外,任何运动都需要固定肌 的参与。起着固定原动肌起或止点所 附着骨骼作用的肌群叫固定肌。故经 筋的损伤范围会进一步扩大。除上述 几组肌肉参与关节活动外,尚有与主 动肌相对抗的肌肉参与,这就是“拮 抗肌”。借助拮抗肌主动弛缓或“伸 展”,使主动运动平稳,节制其运动 过度,防止出现急跳或痉挛运动。不 协调的运动和劳损性伤害,它不仅损 伤主动肌,而且可以损及拮抗肌。拮 抗肌分布在肢体对侧面,当其损伤时 ,其病状会出现在肢体对侧,使痹痛 病状向立体方向发展,“由面到体” 的逐渐进展规律可称为面体规律 。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主要分布在腰背部。 主脊柱的后伸、侧倾、旋转, 拮抗人体前屈运动。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损伤,涉及下列组织 时,可发生腰痹疼痛、腹痛、 下肢放散痛等。 背部最浅层的经筋组织是皮下脂 肪与胸腰筋膜。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触膜腰部脊柱两则,常在相对 应的神经孔附近,触及痛性结 节或索条,此即结筋病灶点: 三焦俞次、 肾俞次、 气海俞次、 大肠俞次等。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后正中线筋膜下即棘上、棘间 韧带,分别附着于腰椎各棘突 末端及相邻棘突上下缘。 其痛性结筋病灶点: 腰椎棘突1~5。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下腰三角 背阔肌的外侧部行经腹外斜肌起始部 的浅面,肌外侧缘同腹外斜肌后缘和 髂嵴围成一小的三角形间隙,称下腰 三角。此薄弱区长期受腹内容的冲击 ,也可出现结筋病灶点,此结筋病灶 与足少阳经筋共属,即腰眼次。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上部背肌 由臂丛后束的胸背神经(C6~ 8)支配,所以腰背痛有些会 牵涉到颈项疼痛,有时会沿臂 丛神经分布范围放散。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下后锯肌 其深层有第12肋,近肋小头处 连至第1腰椎横突的腰肋韧带 ,是腰背活动时的受力点,也 容易出现结筋病灶,即中焦俞 次。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竖脊肌: 是一大型纵肌,位于整个脊柱的后外 侧方或棘突两旁,在颈、胸、腰部都 能见到,但是,在肌的形体大小和组 成方面,各部竖脊肌有所不同。竖脊 肌在腰部较厚实,宽约8.5cm(约 一掌),活体易于扪摸,并能在腹后 壁表面触到标志肌外侧缘的浅沟。竖 脊肌外缘也是腹肌牵拉的应力点,故 容易出现结筋病灶点。即志室次、肓 门次。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第四、五腰椎横突到髂骨翼后 部内侧面布有髂腰韧带,其可 加强骶髂关节的连结,同时, 可补偿腰骶间棘上韧带的减少 和缺失。因此,它也承受了较 大拉力,也就容易损伤而出现 结筋病灶。其结筋病灶点即关 元俞次、腰椎横突5。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阳经筋 腰方肌、腰大肌等在弯腰或反 弓伸背时,会在横突末端摩擦 损伤,腰方肌、腰大肌等又起 自横突,也会造成牵拉伤,故 在横突尖端附近会出现结筋病 灶,即结筋病灶点腰椎横突1 ~4。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 “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 ,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主要分布于股外侧、侧腹及季胁,后 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前与足阳明、太 阴经筋交会。故足少阳经筋损伤不仅 引起侧腹、季胁痹痛,而且引起腰背 、下肢、胸腹的反应。足少阳经筋主 躯干的侧屈与旋转。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的三层肌纤维互相交织,组成 天然屏障,增强了腹壁的保护 作用,而其起点和止点因与不 同甚至完全相反走向的肌肉共 同起止一处,容易受伤,出现 结筋病灶点。在腰背部,牵拉 胸腰筋膜,加重志室次、肓门 次等的负担。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跨越,在 髂嵴骨性纤维管处,常被磨损 卡压而出现结筋病灶点即腰宜 次。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 “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上循胁,属脊。……直其者 ,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 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 ”。 主要分布在股前侧、腹、胁肋 ,属络脊柱。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阳明经筋 股四头肌的长头,起自髂前下 棘,其余三头起自股骨。四头 肌共成扁腱,止于胫骨粗隆。. 股直肌起点在腹股沟的肌腔隙 内,其被损伤时不仅引起腹痛 ,而且,因肌腔隙内压增加, 卡压其腔隙内的股神经,引起 神经麻痹、股四头肌无力和营 养障碍性萎缩。其结筋病灶点 即维道次、气冲次。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阳明经筋 当腹外、腹内斜肌损伤时,可 引起侧腹痛和腰脊痹痛。其胸 腰筋膜的结筋病灶点,即志室 次、肓门次等。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阳明经筋 股内收肌群,也属足阳明经筋 “聚于阴器”的分布范围,耻 骨肌、短收肌等亦抵止于耻骨 上下支,此处的结筋病灶,即 阴廉次、地五里次等。其起点 在股骨小转子下、耻骨肌滑囊 处,其结筋病灶点,即髀关下 。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还“上腹而布 ,至缺盆而结”,分布于 腹前壁,内有腹直肌、锥 状肌,也与足太阴经筋“ 循腹里,结于肋,散胸中 ”的描述一致。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经筋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 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 结于肋,散胸中。其内者,著 于脊”。 主要分布在大腿内侧、阴部、 腹前壁、胸肋部,而且向腹后 壁分布并著着脊柱。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阴经筋 股内收肌群起于耻骨上下支及 耻骨联合,也是足太阴经筋的 一部分。内收肌群的强力内收 或被动外展,可造成其起点的 损伤。股内收肌群受闭孔神经 支配,闭孔神经激惹,可反射 性地引起其腰段脊髓的反射性 疼痛,从而出现腰痛。其在耻 骨上下支的痛性条索即结筋病 灶点阴廉次、地五里次等。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阴经筋 缝匠肌起自髂前上棘,肌纤维 向内下,抵止于胫骨粗隆。主 大腿旋外、外展前屈和小腿旋 内屈曲。该肌强力收缩时,可 引起髂前上棘起点撕裂损伤, 并引起下腹疼痛。起点的内下 方有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缝 匠肌起端的严重损伤,可引起 该神经干的卡压,出现股外侧 的感觉异常和麻木。起点的痛 性结节,即五枢次。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经筋“其内者,著于脊 ”。是对腹后壁腰大肌的描述 。腰大肌肌纤维向前内,在髂 窝与起于此的髂肌相合,共腱 通过腹股沟肌腔隙,抵止于股 骨小转子。该肌腱越过髂关节 前,覆盖髂股韧带,其痛性结 块即结筋病灶点府舍次、气冲 次等,故腰大肌刺激髂关节韧 带与关节囊、滑液囊时,可出 现髂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经筋 “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脊,上 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 筋合”。 主要分布于大腿内侧,联属于 阴部,向上循脊柱内及两侧, 循腰而上。主屈髋,髋股内收 ,脊柱的前屈与旋转。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少阴经筋 股内收肌群,包括耻骨肌、长收肌、 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等,起于闭 孔外面的耻骨和坐骨的上下支,抵止 于股骨粗线内侧唇和胫骨内侧粗隆。 此群肌肉主大腿的内收与旋外。除耻 骨肌一部分由股神经支配外,余者均 由闭孔神经支配。股神经与闭孔神经 均发自脊髓腰段,当股内收肌群起止 点损伤而激惹时,常反射性地出现腰 深部疼痛,且常常伴有膝部不适或疼 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 “结于内辅之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络诸筋”。 主要分布于股骨内侧,主大腿 内收。但足厥阴又络诸筋,对 足太阴、少阴,乃至足太阳、 少阳、阳明均有络属关系。所 以,足厥阴经筋就不只是分布 于股骨内侧,不过其疾病是以 阴股转筋,阴器不用为特征。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虽有具体的分布,即在足 太阴、少阴之间上行,与诸经筋会于 阴器,但同时,它又是诸筋的主持, 其病以转筋抽搐、性功能障碍为主要 表现。所以足厥阴经筋损伤可涉及广 泛的肌肉组织。其中,又以股内侧肌 群为主。由浅入深,由上而下为耻骨 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 肌。当足厥阴经筋所涉及的上述组织 损伤时,就会出现腰腹疼痛,膝股转 筋和阴部疾病。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厥阴经筋 耻骨肌为长方形的短肌,位于大腿上部前 面的皮下,髂腰肌的内侧,长收肌的外侧 ,其深面紧贴短收肌和闭孔外肌。此肌为 股三角的后壁,并与髂腰肌共同形成髂耻 窝。 耻骨肌受股神经的分支。偶尔 也有闭孔神经的分支支配。其 起点的痛性结节即横骨次和阴 廉次,其抵止点周围,即耻骨 囊及耻骨肌线处痛性结块,即 结筋病灶点髀枢下。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足厥阴经筋 股薄肌:位于大腿最内侧的皮 下,覆盖大收肌,为带状长肌 ,与长收肌起点并列,借宽腱 起于耻骨下支的前面(耻骨联 合附近)。股薄肌受闭孔神经 前支(L2~4)支配。其起 端结筋病灶点,即阴廉次、地 五里次,止点结筋病灶点即阴 陵上。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部经筋查体及临床诊疗 筋结点五体层次辩证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背足太 阳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志室次 位置: 在腰部,当竖脊肌外缘,平第二腰椎棘突 水平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竖脊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 。布有腰1~2脊神经后支。深部为肾 脏、腹 腔。 主治:腰痛,腹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椎横突1~5 位置: 在腰部,正当腰椎横突1~5顶端。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竖脊肌、腰 方肌—腰椎横突—腰大肌—腹腔。布有腰神经 后支。深层为腹腔,布有肾脏、输尿管 、肠管 。 主治:腰痛,腰腹疼痛,腰痛向大腿前、 内侧放散,尿频、尿急,月经不调,性功能障 碍,消化功能异常。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肾俞次 位置: 在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当竖脊 肌隆起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背阔肌筋膜 —竖脊肌、下后锯肌、多裂肌、回旋肌。布有 腰2、3脊神经后皮支及肌支。深部为 腰椎横 突与腹腔。 主治: 腰腿痛,腹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结筋病灶点分布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小肠俞次 位置: 在骶部,当骶髂关节背侧面上份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筋膜、腰背筋膜—臀 大肌—骶髂背侧韧带。布有臀内侧皮神经、臀 上皮神经—骶神经后支。 主治: 腰臀疼痛,腰臀痛向下肢放散,腰臀及股 部麻木。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髂后上棘 位置: 在骶部,正当髂后上棘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髂后上棘。 布有臀内皮神经。 主治: 腰骶痛、腰腿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结筋病灶点分布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髀枢 位置: 在臀部,正当股骨大转子隆凸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皮下滑囊—臀筋膜—臀 大肌腱膜—髂胫束—大转子滑液囊—大转子。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髋股疼痛,髋部弹响,腰臀疼痛,下肢麻 痹、无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结筋病灶点分布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健胯次 位置: 在髋部,当髂骨翼外侧方,臀中肌肌腹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筋膜—臀中肌、臀小 肌—髂骨翼。布有臀上皮神经。 主治: 腰痛,髋部疼痛,腰臀疼痛向下肢放散痛 ,膝关节疼痛,踝关节疼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腰宜次 位置: 在臀部,当髂嵴后缘,骶棘肌外缘与髂嵴 最高点之间2~5点,即臀上皮神经骨纤维管 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筋膜、腰背筋膜—臀 上皮神经骨性纤维管2~5个-臀上皮神经。布 有臀上皮神经、第四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腰痛,腰痛向臀或下肢放射痛,膝关节疼 痛,小腿外侧疼痛,下肢无力。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结筋病灶点分布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五枢次 位置: 在侧腹部,正当髂前上棘内缘处。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筋膜、腹股沟韧带、 阔筋膜张肌腱膜、缝匠肌腱膜。内侧有股外侧 皮神经干通过,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支。 主治: 腰痛,髋股疼痛,股外侧麻木,异常感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结筋病灶点分布 10:45 经筋理论 临床疼痛 曲骨次 位置: 在下腹部,正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筋膜—腹白线、腹直 肌腱膜。布有胸12神经皮支、髂腹下神经。 深层为腹腔。 主治: 下肢疼痛、下腹疼痛。 10:45
    TA的资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用户协议 - 常见问题
    ©2018-2022 lanrenwenku.com 懒人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 | 赣ICP备20002542号  | 赣公网安备 36012202000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