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介绍PPT课件
28页









文档价格
¥18.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非遗系列
DONG ZU DA GE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
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 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 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 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 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五项非遗项目编 号均为Ⅱ—28。 [2]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传 统
壹 历史渊源
目 贰 基本特征
录 叁 代表作品
肆 传承保护 伍 社会影响 陆 文化轶事
壹 历 中国侗族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史 文非族族区侗
化物自聚的族
遗质治居黎大
侗
产文县区平歌
之化的和县,
渊 一遗传广、流
族
产统西从行
之音壮江于
源 大 ,一 ,乐 自族 、县 州贵
人中治榕省
歌
类国区江黔
非国三县东
物家江等南
质级侗侗地
传统 历史渊源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 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 [18]刘 向的《越人歌》那种声韵和 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在南朝时期,这 类民歌又有所发展,至宋代, 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 成熟的阶段
壹
在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直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侗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式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 交通闭塞,商品经济观念极 其淡薄,学校很少,读书的 人不多,教育十分落后,大 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 流传,世代相承
贰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 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 [18]刘 向的《越人歌》那种声韵和 格调已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在南朝时期,这 类民歌又有所发展,至宋代, 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 成熟的阶段
叁
贰 基 中国侗族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本 文非族族区侗
化物自聚的族
遗质治居黎大
侗
产文县区平歌
之化的和县,
特 一遗传广、流
族
产统西从行
之音壮江于
征 大 ,一 ,乐 自族 、县 州贵
人中治榕省
歌
类国区江黔
非国三县东
物家江等南
质级侗侗地
传统 基本特征
侗族大歌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
鼓楼大歌
侗语称“嘎得楼”。用于迎接宾客时在鼓楼里演唱的大歌,由主客男女双方歌队对歌,内容以情歌叙事歌为主
声音大歌
侗语称“嘎唆”“嘎套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注重表现曲调、声音的优美,加入了许多衬词,旋律多模仿自 然界的音响,如流水、鸟鸣、蝉声等
叙事大歌
侗语称“嘎君”“嘎啥”。一般是歌队出寨走客,应主人邀请而演唱,多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作为歌词
传统 基本特征
侗语称“嘎腊温”。由儿童演唱,内容多为儿童的游戏及知识传授,歌 词短小,节奏明朗,曲调欢快,朗朗上口。
侗语称“嘎瓦”,即群众歌。一般在侗戏开场前或收场,以齐唱为主, 最后一句拖腔时才合唱,气氛热烈。
侗语称“嘎耶”。每年正月初二祭祖母堂时,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 歌,节奏明快。
童声大歌 戏曲大歌 礼俗大歌
传统 基本特征
侗族大歌的内容,通常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如果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四类:即 嘎所(嘎获)、嘎嘛、嘎想、嘎吉。
嘎所又被称为声音大歌,强调 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歌 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 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 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 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 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 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 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 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
歌命名
嘎嘛被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 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 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传统 基本特征
段的定刺多词不音的劝大嘎 。主劝为以内大乐大教歌想
要抚主称容,旋歌戒,又 伦侗,颂的注律歌世是称 理家是或表重起种为一伦 手人安讽述歌伏,主种理
,
丰有般叙嘎人的为人以低音话事歌嘎 富惊较事锦分嘎主集单沉乐为情,吉 的人长歌两声吉要体人而旋主节多又 表的,的种部母表低领忧律要和以叫 情记歌歌类合,现音唱伤舒内人展叙
忆者词型唱和方相、,缓容物开事 和要一。的众式衬众有、,对故大
传统 基本特征
词曲结构
一曲多词类,是侗族大歌数量最多的一类,经典侗族大歌,都属于这一类歌。经典 大歌是属于正式场合演唱的大歌(即男女对唱的歌),所以都有男声部和女声部。
一词一曲类侗族大歌,是数量较少的歌种,这类歌一首歌只有一首歌词和与之结合 的一首曲调。这类歌一般不用于对歌演唱,主要用于欣赏,这类歌往往只有女声部
或者只有男声部。
一词多曲歌是侗族大歌里数量最少的歌,是侗族大歌发展过程的种变异形式。一词 多曲歌主要是女声歌,多是把一首一词一曲的歌词移植到另外一首一词一曲的歌的
曲调里演唱,还可以把男声的歌词移植到女声里演唱。
侗族大歌的结构严密而精美,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特征: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组成, 分成歌头、歌身、歌尾。歌头与歌尾相互照应,将歌身镶在中间。
结构上由果(组)、枚(首)、僧(段)和角(句)组成。
传统 基本特征
曲式结构复杂,声部多。从音乐学分类上看,侗
壹 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畴,曲式结构不是固
曲 定对等的节奏,音节结构有长有短,节拍有快有
调
慢,差别很大,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
风格 的一面。音符高低间差大,低八度和高八度音符
经常在同个音节里出现。声部上往往二声部、三
声部等同时出现在一段音程中,纵横交织,气势
磅礴,齐头并进,混合成浑然和谐的旋律。
传统 基本特征
贰
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使用和 演唱,如迎宾送客的场合,重大节庆的场 合等,而且有众多人参加演唱,场面宏大。 内容以叙史、叙事为主,严肃而不随意, 篇幅、容量大,男女老幼皆宜唱、宜听。
叁
无伴奏,无指挥。演唱大歌时,不需要配 器和指挥,演唱人员凭借严格的训练和演 唱时的默契,往往一气呵成,既完整又完 美。
传统 基本特征
歌词简练,以突出和展示曲
歌 调声音美为主的“声音大 词 特 歌”。“声音大歌”尽管歌 点 词简单,曲式却同样复杂多
变而庄重严肃,听之似乎更 抒情完美,意味深长。
侗族大歌歌词押韵,曲调优 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
意蕴深刻
传统 基本特征
技巧技术
与世界上众多“民间口传音乐传统”相比较,大歌在技巧应用和技术才能上具有特殊性和杰 出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音乐艺术
口传文学
“音乐艺术”上,“多声部技术”的 灵活运用,大歌音乐的重要特征是在 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两个声部协作演唱, 注重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和提炼。 这种歌唱多以自然界鸟叫、蝉鸣、林 涛流水之声为模拟对象,在长期的实 践中形成一套特有的语词与声音表现 方式。低声部的持续音像流水一样持 续不断,高声部就像溪岸边的蝉鸣此 起彼伏;大歌整体“九度音域”的文 化意义显现为侗族的“全民歌唱”和
经常歌唱。
“口传文学”上,传统大歌均由南部 侗族第二土语区方言演唱,歌词的使 用与当地语言紧密相关。大歌歌词长 短不一,短者十余行,长者数百行, 其结构模式为“偶数行单数字句,句 子长短不齐,篇幅可大可小”,由此
形成自然而严格的韵律,即“脚 韵”“腰韵”相押的“二十四大韵”
韵律规则
口头传承
“口头传承”上,大歌在较为封闭的 文化环境中体现了口头传承中的“身
教”与“互动”智慧。“言传”与 “身教”相结合,“习得”与节庆 “展演”相默契的、具体的、动态的、 竞争的传承情景,强化了歌徒们对大 歌的理解和记忆,展演中的语言、唱 腔、身体、心情幻化为个人心中难以 磨灭的种种场景,使对歌的生硬记忆 被精彩的生命体验所替代,大歌也随
之与歌者在心灵真正合而为一。
叁 代 中国侗族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表 文非族族区侗
化物自聚的族
遗质治居黎大
侗
产文县区平歌
之化的和县,
作 一遗传广、流
族
产统西从行
之音壮江于
品 大 ,一 ,乐 自族 、县 州贵
人中治榕省
歌
类国区江黔
非国三县东
物家江等南
质级侗侗地
传统 代表作品
《珠郎娘美》
侗族大歌的代表作有
《莽岁流美》
《元东》
《蝉之歌》
《大山真美好》
《装呆傻》
《松鼠歌》
《三月歌》
《耶老歌》
《嘎高胜》
《嘎音也》
《嘎戏》
肆 传 中国侗族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承 文非族族区侗
化物自聚的族
遗质治居黎大
侗
产文县区平歌
之化的和县,
保 一遗传广、流
族
产统西从行
之音壮江于
护 大 ,一 ,乐 自族 、县 州贵
人中治榕省
歌
类国区江黔
非国三县东
物家江等南
质级侗侗地
传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 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4]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 方面都属罕见
传承状况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 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4]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 方面都属罕见
传统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
:02-0253
吴 品 贵序文侗 ,仙 省州 号 遗化 大族 女 平黎 代产 第歌
县 表二 性批
,项国 申目家 报传级 地承非 区人物
,质
02-0254
吴 光 自 化侗 ,祖 区治 产遗 大族 男 江三 , 表代 第歌
侗申性二 族报项批 自地目国 治区传家 县 承级 。广人非
西,物 壮序质 族号文
02-0255
覃 奶 自 化侗 ,号 区治 产遗 大族 女 江三 , 表代 第歌
侗申性二 族报项批 自地目国 治区传家 县 承级 。广人非
西,物 壮序质 族号文
:
:03-0826
吴 仁 贵序文侗 ,和 省州 号 遗化 大族 男 江从 代产 第歌
县 表三 性批
,项国 申目家 报传级 地承非 区人物
,质
潘
萨 区人物女
银
,质,
:03-0827 :
花 贵序文侗
, 州号化族
女 从省 产遗 歌大
江 代第
县 表三
性批
,项国
申目家
报传级
地承非
:
:04-1510
胡 官 贵序文侗 ,美 省州 号 遗化 大族 女 江榕 代产 第歌
县 表四 性批
,项国 申目家 报传级 地承非 区人物
,质
: :
: :
传统 传承保护
贾福英,男
侗族大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5-2050,申报地区:贵州省从江县
传统 传承保护
2018年11月1日
保护措施
学生们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初级中学演唱侗族大歌。当日,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和三江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的 第49、50期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在该校举行结业汇报演出。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三江侗族自 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 得“侗族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侗族大歌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 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三江侗族自治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伍 社 中国侗族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会 文非族族区侗
化物自聚的族
遗质治居黎大
侗
产文县区平歌
之化的和县,
影 一遗传广、流
族
产统西从行
之音壮江于
响 大 ,一 ,乐 自族 、县 州贵
人中治榕省
歌
类国区江黔
非国三县东
物家江等南
质级侗侗地
传统 社会影响
专利的概念
1955年,黎平岩洞吴全妹等侗族歌手组织民间合唱团到北京为国家领导人和音乐界人士演唱侗族大歌, 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86年10月,以黎平为主的侗家姑娘一行9人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在夏乐宫演出,被称赞为“清 泉般闪光的音乐”
1994年和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歌曲。 2002年,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参加北京音乐厅举办的“高原如歌——中国边远少数民族音乐寻根之旅”
的第二套节目,进行90分钟的专场演出 2002年,第二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2000多人同唱侗族大歌,节日期间举办
了“中国音乐家学会第九届年会暨侗族大歌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8年3月17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多耶广场举行该县第三届侗族大歌比赛,从古稀老人
到总角小儿,35支歌队近千人大展歌喉。
传统 社会影响
壹
2007年10月,贵州 省合唱协会组织选送 的黎平县侗族大歌合 唱团在广东省中山市 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举 办的全国首届社会主 义新农村合唱大会上 获得本届大赛金奖总 分第一名。
荣誉奖项
贰
2012年6月,黎 平县侗族大歌国 家级传承人吴品 仙获中华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人 “薪传奖”。
叁
2016年4月,导演欧 丑丑编导的电影《侗 族大歌》在第49届 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 节上获得雷米金奖最 佳艺术指导奖、大评 审团特别雷米金奖最 佳导演奖两项大奖
陆 文 中国侗族传统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化 文非族族区侗
化物自聚的族
遗质治居黎大
侗
产文县区平歌
之化的和县,
轶 一遗传广、流
族
产统西从行
之音壮江于
事 大 ,一 ,乐 自族 、县 州贵
人中治榕省
歌
类国区江黔
非国三县东
物家江等南
质级侗侗地
传统 文化轶事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侗族后生和姑娘在山上耕作,休息时大家坐在树下有 说有笑。他们的笑声逗乐了山上的鸟虫,顿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此起彼伏。
后生们被这优美的声音吸引,侧目静听,然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各种虫鸟的声音 学唱,有的唱高音,有的唱低音,越学越有味,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嘎 吉约”“嘎能勒”“嘎念”“嘎国朵”“嘎杜谷能勒”等模仿蝉鸣鸟叫的歌声就产
生了
非遗系列
DONG ZU DA GE
感谢观看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
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5-04-23 26页

2022-11-16 19页

2025-04-15 18页

2025-04-15 73页

2022-12-02 25页

2025-04-23 20页

2025-04-23 21页

2022-12-08 20页

2023-01-11 20页

2025-04-15 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