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PPT课件
50页









文档价格
¥18.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INTRAVENOUS FLUID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
的识别与护理干预
主讲:xxx
时间:202X.X
静脉治疗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之一。是一项有创操作,像一把“双刃 剑”,即为患者带来益处,也会由于操 作不规范导致伤害。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
穿刺失败 空气栓塞 发热 渗出\\\\外渗
静脉炎 循环负荷过重 导管堵塞 输液微粒污染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病人-不可变因素 疾病状况 免疫状况 输液史
并发症-可变因素 穿刺失败 静脉炎 渗出\\\\外渗 导管堵塞 其他
病人-不可变因素 静脉状况 皮肤状况
医护人员-可变因素 知识评估技巧 医护人员-可变因素 输液工具的选择 医护人员-可变因素 穿刺技术
穿刺失败
原因:刺破静脉 .穿刺技术不熟练使导管尖 端受损 .穿刺过度刺破静脉后壁 .仅将针尖刺入静脉而外套管尚在静脉壁外至送管失败 .穿刺角度过小,静脉壁划伤
穿刺失败的护理干预
绷紧皮肤 避开静脉瓣 进针角度:15-30°角 送套管速度要慢 见回血降低角度再进针
穿刺失败的护理干预
绷紧皮肤 避开静脉瓣 进针角度:15-30°角 送套管速度要慢 见回血降低角度再进针
原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发生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输液瓶、 装置污染
药物原 因
无菌操作
发 热
输液瓶污染:玻璃材质的不安全因素
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肉 眼难以识别的裂纹,造 成药品污染
药物原因 药物或溶液制品不纯、保存不良,如中药制剂 配制后药品的贮存不良 避光药品 低温保存药品 其他
药物原因护理干预
使用中药制剂注意配伍禁忌 药品冷藏保存温度2℃-8 ℃ 避光药品在贮存和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避光 加强药品保管 药品现配现用
输液装置污染
输液器 附加装置:三通接头、单腔和 多腔延 长管、肝素帽等;
无针输液接头、过滤器
输液装置污染护理干预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输液器24小时更换 输液附加装置应和输液装置一并更换 留置针附加装置宜随留置针一起更换 PICC肝素帽至少7天更换 应尽可能减少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无菌操作护理干预
配液 洗手 戴口罩 消毒
静脉输液过程
严格遵守操作 规程
更换附加装置 压力摩擦消毒 注意螺口消毒
循环负荷过重
原因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 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全,尤其多见于急性左 心功能不全者。 护理干预: 加强巡视,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
静脉炎定义: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液体和药物 输液装置
病人状况和穿刺者的因素
机械性静脉炎 多发生于外周静脉导 管和PICC,尤其 将较粗的导管置入较 细的静脉是发生。
细菌性静脉炎 由细菌感染引起,未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 手卫生原则是主要原 因。
化学性静脉炎 由于高浓度、刺激性 强的药物输入速度过 快引起。
血栓性静脉炎 分为腔内血栓、导管 顶端血栓和纤维素鞘 。
美国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静脉炎量表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
美国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静脉炎量表
条索状物形成或可触摸到条索 状的 3级
静脉
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
4级
静脉其长度>1英寸,有脓液流出。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性质与静脉输液
PH值
渗透压
刺激性
化学性静脉炎 血液PH值为7.35—7.45
点击 PH<7.0为酸性
点击 <4.1为强酸性
>9.0为强碱性
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不同部位血管的回血流量 手背及 前臂
锁骨下 静脉
<95ml/分 100--300 ml/分
1—1.5L /分 2—2.5L /分
肘部及 上臂
上腔静 脉
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合理酸碱溶液稀释 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 加大溶液稀释量
掌握输液速度 充分的血液稀释
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稀释静脉输注药物以减少进一步刺激的危险; 输注高渗溶液时应选择最大的和最合适的静脉; 输注高渗溶液应首先考虑中心静脉; 应在高渗溶液后注入等渗溶液以减少高渗溶液对静脉壁
的刺激; 静脉输液流速与静脉刺激有关; 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机械性静脉炎原因:物理刺激所致,相关因素如下:
导管留置状态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管速度过快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料时引起导管移位 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屑、沉淀物
护理干预
选择柔软材质的留置导管 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规范固定导管和输液管 必要时使用辅助工具
细菌性静脉炎 原因:感染所致. 相关因素: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 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 皮肤消毒/消毒剂使用不良 污染溶液(包装破损、效期) 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 穿刺技术不当: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细菌性静脉炎
操作前充分洗手 穿刺点选用无菌敷料 穿刺部位消毒彻底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按时更换敷贴及导管
空气栓塞
原因: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密,漏气; 拨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输液空气栓塞机理
空气栓塞
护理干预: 输液前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尽空气; 输液过程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药液; 输液结束及时拔针; 加压输液和输血时有人守护; 拔出深静脉导管后立即严
密封闭穿刺点。
空气栓塞
在更换给药装置或无针接头之前,护 士要确认导管上有夹子可夹闭导管;
导管拨出过程中,护士必须确保患者的体位和 使用凡士林油膏以预防空气栓塞的形成。
空气栓塞
发生空气栓塞后给予头低足高、左侧卧位机理:
渗出∕外渗
定义: 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 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 液体输入周围组织。
相关因素: 钢质穿刺针∕导管材质过硬:穿透血管后壁; 固定不良,导管滑出血管至皮下; 关节部位穿刺:过度活动; 穿刺技术:直刺静脉,缓慢进针; 药物刺激性强。
相关因素: 栓塞形成,导致液体从穿刺点溢处; 老龄患者皮肤失去弹性,皮下组织松弛,致使固定不良,导管反复移
动,穿刺点变大。静脉失去弹性,不能使穿刺点处于密闭状; 穿刺点上段原有穿刺点; 穿刺静脉在深层并且皮肤、皮下脂肪松弛:
无法及早判断渗出的出现; 病人无法交流。
症状及体征: 触痛、红肿; 皮肤紧绷、发亮; 穿刺部位或末梢温度偏低; 无回血或浅粉色回血; 穿刺点渗液。
渗出∕外渗护理干预
选用材料柔软的留置导管 妥善固定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并避开关节部位穿刺 规范的穿刺技术; 严密观察,及早判断。
导管堵塞
定义:导管被血液或沉淀物形成所堵塞。 相关因素: 封管技术:回血,药物; 从静脉导管采血;
并发症导致的结果; 导管尖端纤维蛋白形成; 静脉内形成血栓; 导管打折。
症状及体征: 无法冲管; 静脉推注有阻力;
滴注困难:滴速减慢、滴注停止; 不能抽回血。
严格遵守封管原则 冲管方法—正压脉冲 推一下、停一下 边推注药液边退针
导管堵塞的护理干预
导管堵塞的护理干预
输液泵应用(报警装置) 掌握药物配伍禁忌:PH值的不同是导致配伍微粒产生的主要原因; 多种不相溶药物输注∕推注使用SASASH
S生理盐水 → A药物 → S生理盐水 → A 药物 → S生理盐水 →H肝素.
输液微粒污染
定义: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输入溶液中微粒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
可由此判断液体的质量.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输液微粒的来源: 1、输液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 2、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液体存放时间过长,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被药液浸泡时间过久,
腐蚀剥脱形成输液微粒; 3、输液器及加药用的注射器不洁净; 4、输液环境不洁净。
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 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
影响肺功能;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输液微粒污染护理干预
仔细检查液体质量 净化治疗室和病房空气 在通气针或通气管放置空气过滤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药液现配现用
观念更新 工具应用 技术培训 质量控制
管理 宣教 流程
输液治疗规范化管理
操作程序化 提高穿刺成功率 提高满意度
减少并发症 降低劳动强度、针刺伤 降低费用
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
对病人的 益处
对护士的 益处
对医疗机 构的益处
加快静脉输液专科化进程、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
INTRAVENOUS FLUID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
的识别与护理干预
主讲:xxx
时间:202X.X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5-04-29 32页

2025-06-05 62页

2025-04-15 52页

2025-05-21 31页

2022-10-10 43页

2025-06-06 33页

2025-05-15 34页

2025-06-06 39页

2022-11-15 20页

2025-06-05 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