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术肢管理专家共识
26页









文档价格
¥28.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患者术肢管理专家共识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术前准备 第三节 术中管理 第四节 术后管理
第一节
概述
概述
临时心脏起搏
指将起搏电极送至心房或心室,通过外接临时起搏器 发放电流,刺激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使心脏收缩。
分类
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其中经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最为常见。 经胸心外膜起搏 经皮起搏及体外起搏等多种路径
概述
并发症
目前,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普遍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为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起搏电极脱位、 心脏穿孔等常见并发症,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术肢制动。
危害
不规范的术肢管理可导致患者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肢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大 增加。
第二节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评估
术前与主管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患者手术拟穿刺的血管入路,在患者术肢对侧建立 静脉通路,做好术侧肢体皮肤的评估、清洁,必要时做好备皮(Ⅲe级,A级推荐)。
备皮
穿刺点为腹股沟,建议备皮范围包括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Ⅳc级,B级推荐), 备皮方式可采用备皮刀或化学脱毛剂(vb级,A级推荐)
宣教 同时,术前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了解术后卧位、术肢活动要点
第三节
术中护理
术中管理
1.体位管理
穿刺点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时,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术肢对侧,两肩胛骨 间垫一小枕,双肩后展,暴露颈部、术侧上肢及术侧胸前区(Ⅳc级,B级推荐)。
穿刺点为股静脉时,患者取仰卧位,术肢轻度外旋。
术中管理
2.导线固定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时, 推荐将外露的起搏电极导线近端用缝线固定在术侧肢体的皮肤上,再使用无菌敷料覆盖 (Ⅳc级,B级推荐)。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时 在起搏电极放置到位退出鞘管后,使用生理盐水纱布擦净皮肤,待干后,穿刺点局部用无菌 纱布覆盖,并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Ic级,B级推荐)。
暂未发现有文献证据支持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的固定方式不同于被动固定起搏电极。
第四节
术后护理
术后管理
1.导线固定
为防止患者术后因床上翻身、肢体活动等牵拉外露起搏电极导线或起搏脉冲发生器导致 电极脱位,可采用高举平台法,将外露的起搏电极导线远端用宽胶布固定于术侧肢体,必要时 更换固定位置。
外置的起搏脉冲发生器用固定带固定,其固定位置根据外露电极导线长度而定,确保翻身、 活动时不被牵拉(Ⅳc级,B级推荐)。
术后管理
2.体位管理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建议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直至电极拔除,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禁忌右侧卧位,更换体位时,动 作轻、慢(Ⅱb级,A级推荐)。
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的患者 无需卧床绝对制动,体位变换不受临时起搏器的影响(Ib级,A级推荐)。
术后管理
2.体位管理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股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建议平卧位与床头抬高20°半卧位交替(Ic级,A级推荐),为避免临时起搏电极导线打折,进 餐时床头可抬高,但不能超过30°(Ⅲe级,B级推荐),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进餐时有无呛咳、 误吸等情况。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 24h内取平卧位,24~48h取半卧位(Ⅳa级,B级推荐)。
术后管理
3.活动与制动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① 术后颈部小范围转动,勿用力咳嗽或打喷嚏; ② 指导患者术侧肩关节适当活动,前屈或后伸不超过肩部轴线15°,避免扩胸和肩部伸展运动
(Ⅳa级,B级推荐); ③ 术侧上臂避免外展、上举动作(Ⅳd级,B级推荐)。
术后管理
3.活动与制动
经股静脉置管的患者 ① 建议床上水平移动,避免屈伸,下肢可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不经意间抬腿(Ⅳa级,A级推荐) ② 意识不清者,给予约束带(Ⅳc级,B级推荐)。 ③ 昏迷患者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后7~8h内不宜搬动,避免因搬动的大动作导致出血或电极脱
位(Ⅳc级,B级推荐)。
术后管理
3.活动与制动
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① 术后无需严格制动。 ② 若患者病情稳定,心电监护无异常,妥善固定外置导线后即可下床活动,如洗漱、进食等日
常室内活动(Ib级,A级推荐); ③ 目前使用的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柔韧性,即使是行经股静脉临时心脏起
搏的患者,术后也能正常行走(Ic级,A级推荐)。
术后管理
4.翻身与转运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股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① 翻身时应动作轻柔,两人协助患者翻身,呈30°侧卧位,并在患者背后放置“R”型软枕支撑
其腰背部,以维持该体位。 ② 翻身后保持腰背部和髋部呈一直线(Id级,A级推荐); ③ 转运时,确保患者髋关节、膝关节在同一直线上,如布单式或滑板式搬运法(Ⅱc级,A级推
荐)。
术后管理
4.翻身与转运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转运时,可采用3人同侧搬运法(Ⅲe级,B级推荐)。 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时,患者的翻身与转运可
遵循“体位变换不受临时起搏器的影响”的要求。
术后管理
5.床旁术肢交接
为避免患者术肢活动与制动期间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① 每班检查外露导线的刻度 ② 起搏器的固定装置有无松脱 ③ 各接头插件及导线是否连接牢固 ④ 记录起搏电极导线置入的日期和深度(Ⅳc级,A级推荐)。
术后管理
6.拔管后护理
撤去临时起搏器后,消毒切口并用无菌敷料覆盖,按压20min(ⅣC级,B级推荐),或使用0.5kg 沙袋压迫止血30min(Ⅳd级,A级推荐)。
建议拔管后卧床4~8h后,下床活动(ⅣC级,B级推荐)。
术后管理
7.预防术肢DVT
临时起搏期间,卧床、导线置入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行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应积极预防术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进行不引起导线
移位的活动,如握拳旋腕运动(IC级,A级推荐)、踝泵运动(Ⅲb级,A级推荐)。 尽可能缩短临时起搏器使用时间仍然是降低患者血栓形成的关键。 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的患者
① 理论上发生术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小,临床上需加强健康宣教,鼓励患者适当运 动,尽早拔管。
术后管理
7.预防术肢DVT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股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① 建议按摩术肢3~4次/d,每次20min,并指导患者活动足趾5~6次/d,每次≥15min; ② 观察术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Ⅲe级,A级推荐)。
使用被动固定起搏电极,行经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 ① 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进行握拳旋腕运动(Ic级,A级推荐)、抬腿屈膝及抬脚尖运 动(Ic级,A级推荐)。
术后管理
8.预防感染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 穿刺点建议采取无菌透明、透气性好、低过敏性敷料覆盖,必要时根据患者皮肤的具体情
况(如感染)使用藻酸盐、银离子、葡萄糖酸氯已定等功能性敷料(Va级,A级推荐),功能性敷 料的更换频率和方法建议参考产品说明书
术后管理
8.预防感染
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穿刺点敷料更换频率建议参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WS/T433-2023)》
① 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每7d更换1次 ② 无菌纱布敷料至少每2d更换1次(Va级,B级推荐) ③ 如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或敷料松动、破损时,立即更换。 ④ 穿刺点换药时,使用聚维酮碘消毒至周围皮肤10~15Cm,使用75%乙醇溶液消毒暴露的导
线(ⅣC级,B级推荐)。
THANKS
谢谢观看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5-08-02 25页

2025-08-01 88页

2025-08-02 19页

2025-04-29 32页

2025-08-01 21页

2025-05-21 31页

2022-10-10 43页

2025-06-06 39页

2025-05-15 34页

2025-08-02 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