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拔罐PPT课件
45页









文档价格
¥25.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拔罐疗法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 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
1
1、你还在为每次的大姨妈痛得满床 打滚吗
2、你还在忍受每次喝冷饮后胃疼、 胃胀吗
3、你还在为长辈们的肩周炎感到 无能为力吗
中医拔罐学习目标
一、罐的起源和发展 二、罐的分类 三、拔罐的方法 四、拔罐的应用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概述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 罐的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 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 疗疾病的方法。
无痛无创,使用安全, 便于推广应用。
用具: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 抽气罐、玻璃罐、电拔罐 方法:燃火排气 → 煮水排气 →抽气排气 拔罐法的演进:单罐 → 多罐 拔罐形式:留罐 →闪罐 形式: 走罐
药罐 单独拔罐 → 综合运用 针罐
刺血拔罐
二、罐的种类
1、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 子,截成6~10厘米不同长度, 磨光而成。 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 巧价廉,不易摔碎 缺点:易燥裂而漏气。
2、陶罐
陶土烧制而成。 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 凸出,状如瓷鼓,底平,罐 口平滑厚实,大小不一。
优点:吸附力大,易于高温 消毒。
缺点:质重易碎。
3、玻璃罐
用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肚 大口小,口边厚实平滑,外翻, 有1-5号。
优点:质地透明,能直接观 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等情况, 吸附力大。
缺点:容易破碎。
4、抽气罐
由抽气筒和带有活塞的透 明塑料罐组成。
优点:可随意调节吸附力, 不易破损,不会烫伤。
缺点:无温热刺激。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可 分为火罐法、水罐法、 抽气罐法, 操作要领:稳、准、轻、 快。
拔罐的方法
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除罐内部分空气,造成负 压 ,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 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① 罐具的大小与深度; ② 罐内燃火的时间; ③ 扣罐的速度。
拔罐的方法
1) 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 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 出,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 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 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
2) 投火法 用95%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 后投入罐内,趁火最旺时,迅 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 可吸住,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 落烫伤皮肤,故多用于身体侧 面横向拔罐 。
拔罐的方法
3) 贴棉法 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95%乙醇,压 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 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 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亦用于身体 侧面横向拔罐 。
拔罐的方法
(二)水罐法 是指拔罐时用水热排出罐内空气的方法。根据用水的方式, 常用的是蒸气法。 蒸气法 将水或药液(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 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人罐 内2~3分钟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吸拔部位。扣上后用手轻按其 罐半分钟,使之拔牢。此法适用于身体各部拔留罐、排罐。
拔罐的方法
(三)抽气罐法 把火罐紧贴在要拔的位置, 抽动或旋动活塞,或按压气 囊,火罐立即可吸在相应的 部位上。
四、罐法的应用
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法尚有不同的 应用方法。
(一)单罐法 即一罐独拔。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 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症,如胃痛拔中脘穴, 牙痛拔颊车穴,软组织损伤拔阿是穴,以及于 虫蛇叮咬处拔毒、疮痈部排脓等。
罐法的应用
(二)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又称排罐法。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 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 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 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 吸拔多个罐具。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 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排罐间距要适当, 疏密视病情与体质而定。
罐法的应用
(三)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
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人罐内,轻者皮肤潮 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此法多用于深部 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 床各科多种疾病。留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 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 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罐法的应用
(四)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
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 底部发热为度。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面 瘫),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痪弱的病症及美容。 本法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尤其适用于不方便留 下罐印的部位,如面部。
罐法的应用
(五)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操作方法是先于施 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为 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亦 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 底,稍向后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 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 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 肤紫红色为度 。
罐法的应用
走罐操作大致有三:
1。轻吸快推,适用于外感、皮痹等证,外感可每三小时一次,末梢神经炎可每日施术一至 二次; 2。重吸快推,适用于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如高血压、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 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 3。重吸缓推,适用于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痢、 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证,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
罐法的应用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部位行罐,如背部脊柱两旁。 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 应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
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 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
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治疗 效果差。
罐法的应用
(六)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常用针罐法 有以下几种:留针拔罐,出针拔罐以及刺络拔罐 1.留针罐法 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 留罐5~10分钟后起罐、出针。 此法宜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但不宜用于胸背部, 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罐法的应用
2.出针罐法 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 持续快速行针后即出针,并于该 部拔罐且留罐,吸出少许血液或 组织液后起罐,用消毒药棉擦净。
罐法的应用
3.刺络罐法 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 治法。 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用创 可贴,1~2天伤口即愈。此法适用热证、实 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如 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 喘,以及神经性皮炎、皮肤疹痒症等。
拔罐、留罐与起罐
(一)拔罐前的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室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避开风口,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 2.检察罐具 3.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 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前一次拔罐部位罐斑未消退,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5.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6、初次治疗、皮肤薄嫩或体弱、年老、易紧张者,采取卧位,拔罐不宜过多或过紧,或用 小罐,或用疏排法。
拔罐、留罐与起罐
(二)、留罐时的注意事项 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 暖舒适、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 若感觉太紧、太痛可予减压自觉能承受为基准,仍未 减轻或有灼热感,应及时取下重拔; 拔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够,应重拔; 拔时出现头晕、气紧、恶心、面色苍白、虚汗、四肢 发冷、等为晕罐,及时取罐平卧休息,一般很快恢复, 如还未缓解,应予以点按或针刺等方法急救。
拔罐、留罐与起罐
(三)起罐的方法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
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 口边缘的皮肤,(将罐特制的进 气阀拉起,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 落下)。若罐吸附过强时,不可 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
拔罐、留罐与起罐
(四)、拔罐后注意事项 对于拔罐所产生的水泡或血泡应具体分析, 小水泡一般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只仅 防止擦破;治疗需要的水泡应注意保护,由 其自然吸收,在自然吸收过程中对增强免疫 功能有很大临床意义;非治疗需要的水泡可 消毒后刺穿放出水液,无菌敷料敷盖。
拔罐补泻原则
实证多选泻法(密排法、吸拔力大、 吸气拔罐呼气取罐、逆经走罐等为 泻法)。 虚证多选补法(疏排法、吸拔力小、 呼气拔罐吸气取罐、顺经走罐等为 补法),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为一 点时可用单罐法,病变范围广泛、 病情复杂用多罐法。
拔罐后效应观察
1.治疗效应 启罐后吸拔部出 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 或兼微热痛感,通称罐斑或 罐印,是属正常反应,1~3日 即自行消失。
2.病理反应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 多为虚寒证。 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 邪为患。 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属虚证。 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青 色为寒凝血瘀。
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 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
若水气色黄为湿热;水泡 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 盛血瘀。
罐斑色深紫,示瘀血为患。 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
身热,系热毒瘀结。
六、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作用: 1、通经活络 2、行气活血 3、消肿止痛 4、祛风散寒等作用
5、预防保健,延年益寿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1.内科病 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病、动脉 硬化;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 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 胃肠痉挛、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慢 性肝炎;尿潞留、尿失禁。 2.妇科病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 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病症、 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炎。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3.儿科病 发热、厌食症、腹泻、消化不良、 遗尿、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 4.外科病 疖、疮、痈、疽、丹毒、痔疮、脱 肛、虫蛇咬伤。 5.皮肤病 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症、白癜风、带状疱疹、养颜美容。 6.五官科 结膜炎、鼻炎、牙痛、口腔溃疡、 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拔罐治疗间隔时间
治疗的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病情决定。 慢性病或病情缓和者,一般隔日一次,或隔 二日或三至五日一次。 病情急者,一般每日一次,如急性胃肠炎、 感冒等病,也可1日2~3次。 一般一疗程为12次,若不愈,休息5~7日再 继续治疗。 若拔罐后患者感觉疲劳,应休息几日后再拔。
拔罐的禁忌症
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 及接触性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 等出血性疾病。 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 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 合作者。 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 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拔罐的禁忌症
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 张部位。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 前后阴部。 11.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 饥、过饱、烦渴时。
互动话题
1、火罐越大越好吗? 2、火罐越多越好吗? 3、拔火罐越勤越好吗? 4、拔火罐会上瘾吗? 5、拔罐后可以洗澡?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谢谢大家观看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 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
45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5-04-29 32页

2025-08-02 25页

2025-08-01 21页

2025-08-01 88页

2025-08-02 19页

2025-06-12 27页

2025-06-12 30页

2025-07-24 60页

2025-06-05 62页

2025-05-15 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