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ppt课件
36页









文档价格
¥18.00
VIP
了解会员
免费下载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
手术室 XXX
前 言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 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 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 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概念及 相关知识
围术期 体温下降
的原因
低体温 的并发症
围术期 低体温 的防治
围术期 低温对 机体的
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概念及相关知识
体温的定义
体温(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具有相对稳定 且较皮肤温度高的特点。 皮肤温度(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 于体核温度。
医学上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的形成: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
1 产热 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 2 散热 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辐射、
传导、对流等(约占人体散热70%)
3 散热 外界温度大于等于人体皮肤温度,蒸发 (唯一)
体温的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 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 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行为性体温调节: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 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行为性体温 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体温的测定
肛温
平均温度:37.5℃ 正常范围:36.5-37.7℃
平均温度:36.5℃ 正常范围:36.0-37.0℃
腋温
口温
平均温度:37.0℃ 正常范围:36.3-37.2℃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流行病学
临床上将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低体温
美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60%-85% 中国: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 (保守统计)
术中低体温VS死亡率
低于34℃ 死亡率40% 低于33℃ 死亡率69% 低于32℃ 死亡率100%
第二部分
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
影响因素
患者自身 环境 麻醉
影响因素
手术及输血、输液等 创伤 其他
患者自身因素
皮下组织较少
体温调节不完善 幼
热量丢失增加 老
产热降低
弱 病
环境因素
15%-30%
15%-30%
20%-35%
30%
热量丢失
暴露 肺蒸发增加
热量丢失
冷空气对流
热量丢失
手术床 湿冷接触物
热量丢失
辐射
麻醉因素
自主性温度 调节功能减弱 中枢抑制 各器官代谢率下 降,产热减少 中心温度下降
第三部分
围术期低温对 生理功能及机体的影响
影 响
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脑组织供氧, 判断力减退、意 识模糊,可引起 患者死亡。在临 床上从寒冷环境 转移患者时,避 免头高位和坐位, 导致体位性低血 压。
心血管系统
心律异常,甚至 心搏骤停。
呼吸系统
可致支气管痉挛、 肺水肿、呼吸频 率降低,最终出 现呼吸停止。
影 响
泌尿系统
摄氧量下降,血 流量减少,糖尿、 尿钾降低,但低 温对肾缺血有明 显保护作用。
酸碱平衡和 电解质的影响
增加高钾血症的 心脏毒性,引起 代谢性酸中毒恶 化,增加心律失 常的风险。
血液系统
血容量下降,凝 血功能降低,DIC。
影 响
消化系统
肠蠕动减弱,轻 度肠梗阻,高血 糖。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降低, 外源性胰岛素的 作用明显受到抑 制。
肝脏的影响
麻醉药代谢减慢, 术后苏醒延迟, 肝功能下降进一 步加重凝血障碍。
其他
产生严重复杂的 酸中毒,直接影 响患者预后,严 重者最终导致多 系统衰竭死亡。
第四部分
低体温的并发症
并发症
A
御寒反应
B
组织损伤
C
酸中毒
D
凝血异常
E
延缓药物 代谢
并发症
F
心律失常
G
肠胃出血
H
寒战
I
伤口感染
J
其他
第五部分
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
术前预保温
术前预保温2h或1h均能有效减少麻醉后第l小时中心温度 的快速降低,因此,围手术期病人的保温应包括术前的保温。 患者入手术室前的体温需保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冬天季节 宜对使用的接送车、盖被和手术床做好预先加温的工作 。
术中保温
提高室温:理论上24-25℃,存在物理降温(外科医生和手术要求) 人体保温用具:覆盖物(治疗巾)
各类升温毯包括电热毯、变温水毯、充气式加温毯、热能灯 其他:塑料薄膜
术中使用的液体或气体加温
输入加热的液体或血液:成人在术中每输入1000毫升室温的液体,其 体温可下降0.25℃,将液体加温至37℃,可预防体温降低。
冲洗液加热 吸入气体、腔镜气腹加热
心理支持及其他护理措施
术前以天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环 节患者的心理压力。 严格无菌物品的检查及无菌操作,防止致热源进入体内。 对于过敏引发寒战者,应立即脱离致敏原,并给予激素、抗过敏药物等纠正。 另有文献报道,剖宫产采用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可有效缓解术后寒战。
药物治疗
用于调节机体的中枢体温调控机制药物 生物胺类物质:昂丹司琼、多拉司琼 拟胆碱药:毒扁豆碱 肽类:吗啡、芬太尼、阿芬太尼、哌替啶
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施行低温时,避 免御寒反应
A
降温期间应防止 血管收缩和降温
过快
B
体表复温水温不 宜超过45℃
C
温差小于10℃, 复温时间不低于
20-30分钟
D
体表、体腔降温 最应注意防止室
颤和脑损伤
E
术后体温的监测与护理
术后体温检测还未成为常规的监测项目,察觉围术期体温的存 在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体温监测是先决条件,目的是保证患者 在围术期维持正常的体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最近提出, 术后即刻测量体温大于36℃,对于经理全身麻醉超过1小时的患者 是非常重要。有益的现实目标,术后体温成为评估医师遵循关于 预防术中低体温指南草案的基础。
常用的体温监测仪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红外线体温计 4.液晶温度计 5.植入式无线体温监测系统 6.心电监护仪
围术期体温监测部位
鼻咽温度
直肠温度
膀胱温度
鼓膜温度
食管温度
动脉温度
围术期体温监测部位
静脉温度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气管温度
肌肉温度
皮肤温度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第五版 2.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指南 3.围术期体温调控与管理策略 4.吕仲英,李琳,赵晶等.全身麻醉术中体温降低的影响因素及保温对策. 5.当代护士.2012,1:107-108. 6.Modell JH,Gravenstein N,Morey TE.Body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anesthesia fo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incentives in 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 Analgesia.2008,107(5):1618-1620
谢 谢 聆 听
TA的资源
新上传的文档
热门下载

2025-04-29 32页

2025-08-01 21页

2025-08-02 25页

2025-08-01 88页

2025-06-12 27页

2025-08-02 19页

2025-07-24 60页

2025-06-05 62页

2025-06-12 30页

2025-05-15 34页